来源:中国电力报
再有不到180天,“十四五”将收官。
“5年前制定的规划《纲要》各项主要指标中,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。”7月9日,在国新办举行的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指出。
会上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组数据,印证“十四五”期间能源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。
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%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务实成效。
“我国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。”发布会上,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宣布。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。
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命脉,电力配置效率事关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、成本和可持续性。
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运行,南网5省区已实现“统一交易、同台竞价”,国网、南网实现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,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63%……这些突破性进展,印证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优化。
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1/3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,能源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。
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,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。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%以上,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,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,煤、油、气、核、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,有力保障了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。
同时,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、门类最齐全、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,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,大国储备体系加快构建,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。
“提升综合国力,为的是实实在在服务中国人民,也将为全球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机遇。”郑栅洁指出。
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
随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深入人心,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“用能”更加清洁。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,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。如今,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,且这一比例在未来还将不断提高。“循环”快速发展,每年生产钢材中,20%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,节能降碳成效显著。
“相信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,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不论是东西还是南北,蓝天更多了、风景更美了、生活更环保了。”郑栅洁表示。
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较“十三五”末翻番
强化清洁能源供给,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、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。
截至5月底,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0.9亿千瓦,较“十三五”末的9.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。2024年,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.46万亿千瓦时,约为“十三五”末的1.6倍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指出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,重点领域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。
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,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。可以想见,一个绿色的中国,在“十五五”时期,必将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活力。
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达20%
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,“十四五”期间,内需发展呈现出“投资向优发力”的鲜明特征。
“过去4年,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,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.5%的增长速度,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.4%。”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表示。
更加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,我国在核电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项目吸引民资入股,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达20%。
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,经营主体创新活力不断激发。一系列改革举措,让民间资本充分涌流,也为内需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。
2024年东北地区原油产量占全国21%
坚持全国“一盘棋”,因时因地制宜、分区分类施策,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亦积厚成势。
其中,我国经济三大引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动力源更强劲,进一步集聚产业和人口,2024年三地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%以上。东北地区战略支撑更牢靠,2024年原油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1%,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自主化,有力维护了国家能源安全。东部地区产业、技术、管理、资金优势,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紧密结合,互补效应更加彰显。
“当前,我国各地区的功能定位已更加清晰。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,区域主体功能和地方特点更加凸显,比较优势已充分释放。”郑栅洁指出。
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
国之重器扛得住地动山摇、经得起百年风雨。我国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安全可靠。
白鹤滩水电站、深中通道等,设计寿命长达百年以上;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“华龙一号”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,扛得住17级台风、9级地震。2024年全国水库通过拦蓄洪水,减少淹没耕地1600多万亩、避免转移人口1100多万人次。同时,我国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,另有4条正在建设。
以能源发展赋能区域协调共进,“西电东送”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;戈壁荒滩也发展成为绿色电源,实现治沙、增收的有机统一。
“我们客观认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,靠挖潜力来增动力,让所有地区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。”郑栅洁强调。
全国用电负荷创14.67亿千瓦新高
电网不仅规模大、覆盖广,而且坚强可靠。
7月4日,全国用电负荷达到14.65亿千瓦,发电量达到329亿千瓦时,双双创出历史新高;7月7日,全国用电负荷迭创新高,达到14.67亿千瓦……迎峰度夏、迎峰度冬这些用能最高峰时段,群众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保障。
“‘十四五’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重大电力安全事故。去年9月,超强台风‘摩羯’登陆后,也仅用80个小时就实现了琼粤跨海电缆恢复供电。”李春临指出。
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5倍多
随着重点领域绿色化水平提升,绿色生活方式也持续转变。
2024年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,较“十三五”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1281.8万台,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。
“‘十五五’是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攻坚时期,我们将以更大力度、更实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”周海兵表示。
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.6%
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,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引领全球绿色发展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国坚定履行“双碳”承诺,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.6%,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,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,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
“回顾‘十四五’这五年,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,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。”郑栅洁说,“经过‘十四五’这五年,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、创新活力更加强劲、物质基础更加雄厚、发展基础更加坚实,‘十四五’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展望未来,我们也充满信心,‘十五五’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。”
上一条:虚拟电厂入市:开启碎片化能源“团购”时代 下一条: |
返回列表 |